序言及使命
序言
臨床牧關教育(Clinical Pastoral Education,簡稱CPE)始於美國二十世紀初期,是由理察.卡拔醫生(Richard C. Cabot)所構想,它是一種在臨床的環境之中,及在督導(Supervision)之下實踐牧養關顧的學習方法,他說:「當我們鼓勵神學生離開課室及教會以外,去獲得臨床經驗,並非說我們要他們離開神學;相反,乃是要他們將神學實踐到最需要的人身上。」
這個概念再由神學院教授安東.布臣(Anton T. Boisen)延伸開去--從神學度去研討個案,研究「活生生的文件」(Living human document)。他是首位帶同一批學生到醫院作牧養關懷的督導。
威廉.奇勒醫生(William Keller)採用這種個案研討方式督導神學生,並帶他們到社區機構實習,他相信神學實踐必須對社會有所貢獻才是完整的。隨後,許多領袖將教牧實踐與醫學、心理學及各類行為科學整合成為臨床牧關教育。
使命
我們期望培育一套以臨床經驗為基礎的神學教育,當中它能整合教牧關懷的實踐,合資格的督導和同儕小組的回饋反省,並著實建立於全人醫治的關懷事工理念上。
課程目標
課程目標
幫助學員
- 懂得運用多元化的臨床學習方式增加學習趣味。
- 醒覺到個人的成長背景如何影響其事奉及人際關係。
- 加強對神學觀念、宗教信仰及行為科學上的認知,以致提供更適切的牧養關懷。
- 藉著小組及個別督導的支持、對質及澄清,達致個人特性及牧養功能的整合。
- 醒覺到個人的態度、價值觀及假設如何影響其事奉。
- 認識到院牧關懷在團隊治療中的重要性,並能有效地扮演該角色。
- 認識到社會結構及傳統文化如何影響個人的生活,在牧養時有效地發揮這些知識。